跳转到主要内容

最新公告

首页 总书记:为传承和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代言

总书记:为传承和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代言

updatex 提交于


传承和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优秀传统文化代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槃,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观,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


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当做独特战略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

如果丢掉优秀传统文化,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代代相传

主流媒体要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领导干部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继承者、自觉传播者和带头实践者

        总书记将优秀传统文化当做独特战略资源,未止步于文化态度上的致敬,在其执政实践中更是自觉地把中华历史文化精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对接,在中国梦以及内政外交各个方面,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根”与“魂”。


1.文化危机让物质财富犹如沙上之塔

        总书记的儒生气质,最直接的表现是善于立言:为追思焦裕禄而填词,为表达拥军情义而作七律,勤奋地写下大量反映个人思考的专栏著述,甚至还有“记得住乡愁”这样诗意的语言写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从他的个人经历、执政风格到文章思想,修齐治平、三不朽、“横渠四句”等儒家经典的使命追求,处处可见。

       1949年以来的中国政治家,像总书记这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人类共有精神财富的坐标系中,指出其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义,“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不多见的。

       更重要的是,他并未止步于文化态度上的致敬,在其执政实践中更是自觉地把中华历史文化精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对接,在中国梦以及内政外交各个方面,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根”与“魂”。

       总书记讲“扬弃”,但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文化更进一步说儒家文化,对于他而言并不是散发着陈腐气息的沉重包袱,而是可以通过现代化创造,焕发强大能量、推动民族复兴的独特“战略资源”。



2.

唤醒传统文化之魅,赋予其现代化之魂


       传统文化被视作救世良方,但从另一面看,有“国学热”一地鸡毛的前车之鉴,如何从儒家文化中汲取文化重建的正能量,亦是严峻挑战。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圆融、自足,是一个“超循环”机制。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蔓延打破了这种“超循环”,进而使中国传统文化无法抵御帝国主义挟持着达尔文主义和丛林规则的侵略。在这种境况下,传统文化被救亡图存时期的主流知识分子抛弃,而其后的文化封闭又让断裂的传统文化缺乏更新的机会。

       总书记面对的难题是,不能使中国成为文化的流浪儿、精神的乞食者,因此必须唤醒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同时又赋予其现代化的灵魂。

       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同时他也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不仅如此,习总书记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作解决人类共同难题的思想库。  

        总书记举出了可以古为今用的15种优秀古代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力戒奢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



3.

中国梦不是空想,因为“其梦有根”


        总书记善于援引中国传统经典的表达特点广为人知,人民日报社专门编写了26万字的《习近平用典》一书,搜集了过去27年间习总书记所有著述及重要讲话中使用频率高、能体现其治国理政理念的135则典故,每一则都以“三条微博”的文字量详细解读。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谈及编纂这本书的缘起时说,总书记用典,“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不仅是在表述中用典,习总书记更是在治国理政的框架构设中,将传统文化精华作为重要思想源泉。“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这一重要概念,正是以丰富的中华历史文化精华为基础的。

      中国梦首先根植于“中国特色”。从总书记在各个场合一系列阐述可知,外界与其关注“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色彩,不如将之视作中华历史文化精华与当代中国结合的产物。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特别强调,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做到“四个讲清楚”: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这种思路,瞬间拉长了“中国特色”的时间之轴,并将之接入深邃的中国文化之池。

       不仅如此。2000多年前,孔子在竹简上写下“君子和而不同”。2000多年后,总书记向全世界给出中国梦的解释: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同时他也延续“和而不同”精神,将中国梦与各国各民族之梦对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固有根本。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就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在总书记看来,无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或是制度自信,最根本是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独特创造、价值理念梳理清晰,能够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他用诗意的语言要求重整民族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认为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强调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中包含了许多正确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这些思想“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同时,习总书记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提升到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层面,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这种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有精神财富且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义的思想观点,在我们党历代领导人的讲话中尚属首次,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本质意义的新认识和新高度。



科学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


        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科学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

从娃娃抓起代代相传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在于入心入脑,要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言行,而不是流于形式。这要求我们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学、研究体系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当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有一些问题,如一些教材中的“中国味”淡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学校还没有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为必修课,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要增加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和课程,分层次、分内容,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化,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




主流媒体担起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任


        作为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必须旗帜鲜明地担当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要充分发挥平台优势,舍得拿出黄金版面、黄金时段、黄金栏目,把最优秀、最精彩、最关注的文化食粮呈献出来,让读者、观众、听众了解历史、汲取知识,饱餐优秀文化盛宴,接受优秀文化洗礼。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之所以蜚声中外、家喻户晓,就在于利用了央视的强大覆盖力、传播力,向亿万观众打开一扇窗,让无数百姓一睹名家风采,走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学术殿堂,接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文化熏陶。传承优秀文化,媒体要善于引导、善于创新。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枯燥的汉字书写办成引发广泛关注、让大家都喜欢的节目,就在于大胆创新。媒体要通过寓教于乐、寓文于娱的形式,让优秀文化充分展示在版面、画面、声音、文字中,像空气一样浸润人们的肺腑,净化人们的精神家园。

  对于主流媒体而言,传承优秀文化既是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舆论“亮剑”。每一位媒体人都要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激浊扬清,坚守精神家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中华大地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领导干部做优秀传统文化

继承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总书记指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建设上的历史使命,要求共产党人始终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非遗保护已上升到法律层面

非遗保护传承已经成为国家意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11年6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中国的“非遗”保护上升到法律层面,中国“非遗”保护传承成为国家意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担负着历史重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技艺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珍贵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它不仅是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泉。以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为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历史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并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担负着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双重职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和维护国民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人类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目前,国务院公布了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4296家、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1372项、五批国家珍贵古籍12274部、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80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3座、文化部认定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3068人,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52个、名村276个,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等七部门认定传统村落4153个。开展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和中华老字号的认定工作,农业部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91个,商务部认定中华老字号1128家。

积极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遗产名录申报工作。大运河、丝绸之路等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2项,居世界第二。珠算、二十四节气、中医针灸等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我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项目总数达39项,居世界第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是人类文明的奇葩,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而非遗不是死去的历史,需要活态传承,活态传承的体现,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示和弘扬,更在于促使非遗“长生不老”的活下去,代代相传。非遗保护传承是我们的荣光,保护非遗传承非遗是我们的责任。今天,而面对未来,非遗保护传承任重道远,正如原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政所说“这是守望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是记住我们民族自己回家的路”。对此,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真正树立起“断痕即消亡”的警觉意识,以刻不容缓的态度,积极开展保护传承,绝不能让文化遗产变成“文化遗憾”。

曾经拥有不等于永久留存,现在“活着”不等于“长生不老”。对于非遗的保护,我们要树立一种活态传承的理念,因为非遗不是不可移动的文物,不是放进博物馆保护起来就够了,而应是一种“活态流变”的延续。

回归生活是最好的保护,接轨现代是最好的传承。非遗源于生活,只有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社会,才能“活”得更滋润。

世界非遗聚焦中国,中国非遗聚焦保护传承技艺。






囯家文化智库项目